退出长春并把总部转移到哈尔滨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内部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特别是基层官兵思想上都有点想不通,仗怎么打成了这样?
官兵们的低落情绪,自然被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负责人看到了眼里。为此,1946年6月上旬,在吉林附近的舒兰,林司令员对团以上干部做了一次讲话。
他的开场白足够震撼,是这么说的:大家一定都以为我跑得太快了,丢的地方太多了,按我说我跑得还太慢了,丢得还太少了。
听完这段石破天惊般的开场白,大家都无比错愕,以为自己听错了。
林司令员当然明白大家的困惑,于是就进一步展开了话题,解释说东北目前的军事形势是敌强我弱,我们只有一个拳头,敌人有好几个拳头,一个拳头打不赢几个拳头,怎么办呢?
应对的唯一办法就是把敌人的拳头变成手掌,那就是把城市丢给他们,这样一来敌人的拳头就伸开了,而我们扔掉城市这个包袱后就能把拳头攥得更紧更有力,然后就可以一根指头一根指头地把敌人吃掉。
展开剩余63%后面的战争走势果然印证他的话,随着占领城市的越来越多,摊子越铺越大,强力的拳头慢慢伸成了虚弱的手掌,国民党军的机动力量越来越少,分摊在各地的驻军也陆续像一根根手指一样被一股股地吃掉了。
他还说,解决东北问题的关键在于战争,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消灭敌人,胜负不能从一时的进退来看,也不能从一城一地的得失来看,在我们力量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把城市放给敌人,把他们拉散了,一股股吃掉了,城市还是我们的。
最后他号召道,我们要把眼光换一换,从大城市转移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去,把大力气花在根据地的建设上,有了根据地,我们就有了家,有了家,就会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要武器有武器,要被服有被服,有了这些,我们就会有全东北。
其实早在6月1日,林司令员就已经下了决心,如果国民党军还要继续进攻,就会放弃哈尔滨,转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建设根据地,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以待时机。
总有些人说,若非马歇尔以中止援助为胁迫条件,以致白崇禧、杜聿明等指挥的国民党军止步于松花江以南,那么东北民主联军可能就会有没顶之灾,甚至能不能再打回来都很难说。
其实这种论调并不成立,如果你真正读懂了上面林司令员所讲那段话的话,他早就做好了国民党军继续向松花江、哈尔滨以北进击的准备,并早就制订了应对之道。
希望以后不要再拿什么所谓马歇尔强迫停战耽误了国民党军之类来说事了,这种事不存在的,是不了解真实情况的想当然和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
可以这么说,这段话找准了国民党军的命门,包含了国民党军必然失败以及东北民主联军必然崛起壮大直至解放全东北的基本规律。甚至就连全国解放战争的整体发展进程也没超出这段话的范畴,简直厉害极了。
发布于:天津市